书声|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4.0
编者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经数载,北大党委宣传部访北大名师,请他们分享影响人生的书单,畅谈一生治学感言。今天让我们继续聆听师者的叮咛吧。
4.0
LIST
吴树青
阎步克
陈庆云
赵振江
周旺生
郑晓瑛
陈兴良
欧阳颀
席振峰
马季铭
潘 懋
徐筱杰
赵 夔
赵新生
周乐柱
魏坤琳
朱 彤
刘文剑
周一星
王忆平
吴树青
经济学教授
分清现象和本质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学会的基本功。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把理论等同于实际。一切科学的任务都在于透过现象去发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有多少科学成分,决定于它能否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分不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只是在事物的外部现象和表面联系上兜圈子,对那些最粗浅的现象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更加符合实际,但它们毕竟不是科学的观点。因为这种“理论”仅仅抓住了事物的现象,并且把它当作最终的东西。依据这种“理论”,既不能把握现象的本质,而且连现象本身也不能真正得到科学的说明,更谈不到发挥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了。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孟子》
3、艾思奇:《大众哲学》
4、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5、卢森贝:《<资本论>注释》
◎
阎步克
历史学系教授
居然成了一名北大教师,总感觉着生活真是充满偶然,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由于“文革”,早年未曾受到严格的训练。回想20多年的历史学习,有过那么多的乱摸乱撞,那么多的失足和曲折。经常为各种飘忽不定的想法所左右,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走过来的。已经完成的几种著作,都不怎么叫人满意。它们若能构成一种过渡性的工作,尚能为后人提供某些参考线索,自己就很满足了。
1、《安徒生童话》
2、《十万个为什么》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红岩》
5、《红楼梦》
陈庆云
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1972年,一个偶然的原因,使我匆匆进入科学哲学的研究殿堂。尽管在那里停留时间不长,但所经历的熏陶却一生受益。或许,大师传授的“真经”被我念歪了,但我确实真诚地相信“越是复杂的现象,其背后的道理越简单”这一思想,并一心想把这个理念用来分析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按理说,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更应注重实证研究,而我却偏偏乐此不疲地选择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作为探索对象, 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管理最新基本理论研究”。
别人问我,为什么愿意做这种十分吃力却难以取得明显成绩,甚至一辈子也可能是没有结果的事?其实,激励我奋发努力的动力,除了来自北大人的学术责任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面提及的那个理念。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要淡泊名利、耐于寂寞,甘坐“冷板凳”,“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
1、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3、「英」W.C.丹皮尔著 李珩译 张今校,《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4、许国志主编,顾基发 车宏安 副主编,《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William N. Dun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赵振江
外国语学院教授
“不问收获,只求耕耘”: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是我最初选定的翻译对象。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所以这样做,一是觉得这部作品值得介绍,二是自己喜欢它雅俗共赏的哲理性和乡土气息。至于能否出版,我几乎没有想过。前后花了6年时间,使用过8个不同的版本,请教过许多外国专家,才于1983年完成了这项工作。
“一要虚心,二要认真”:我深知自己难以胜任西文版《红楼梦》的翻译与校订工作。因此,第一次会见格拉纳达大学秘书长,我就要求他派一名文学修养好、语言水平高的人(最好是诗人)与我合作。书中的诗词全部是我们重新翻译的。每一首诗都要经过反复推敲,然后还要把稿子分发给几位诗人朋友传阅,请他们提出意见并帮助修改。
1、《论语》
2、《毛泽东选集》
3、《红楼梦》
4、《历代名家诗选》
5、《马丁·菲耶罗》
◎
周旺生
法学院教授
你站立于北京大学这块土地上,你眼前所流淌的便是聪慧的孩子所汇成的不息的青春,你面对并不免与其博弈的便是众多身怀绝学的智人,你濡染于其间的便是以文化和历史为线索所积淀下来的深沉的智慧和科学且进步的环境。这里当然不是隔世的仙山琼阁,外间世界的精彩和俗气,神奇和腐朽,也都会浸淫这块土地,也会不时让你郁闷或让你探身于其外。但是,作为职业学人,在中国,能够以这块土地为学术家园,其生活其精神能够为这块土地上的环境和气息所环抱,并汇为这种环境和气息的一个部分,亦算是有了可以欣慰的归宿。
1、《四书五经》(现在到处都有将四书、五经汇集于一体的合订本)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5、《法国民法典》
◎
郑晓瑛
人口研究所教授
新世纪给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在多学科交叉下不断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北京大学的优势正是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中,通过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风格的撷抗,学科的相互融合而不断地在各个领域中发展、创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孵化平台。正是在北京大学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深受这方面的泽惠。由于我的医学和人类学学习背景,在人口问题的研究中,应用了医学、人类学、考古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有关人口出生质量的研究才又有了新的思路和进展,同时也培养出我国的一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中青年队伍。我们正是在探索中的挫折和磨练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取得了进步和成绩,对未来有了更为成熟的思考和希望。
1、《人类进化-生物学纲要》,(B.A.WOOD, 1978,Chapmant and Hall Ltd. 英国)
2、《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系列丛书 (孙竞新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1996)
3、《环境生物学》(孔繁翔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居里夫人传记》
5、《吴汝康传》(李路阳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
治学之道在于承接前说的基础上创立新说,因此,创新是学术的最高境界,没有创新则无所谓学术上的成功。创新意味着一个学者对其所在领域的独特的学术贡献,意味着一个学者的学术个性的形成。同时,创新永远是学者追求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学者必须有坚韧与勤勉的美德。坚韧是指在追求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尽管有迷茫、有挫折,但不轻言放弃、贵在坚持;勤勉是指在追求学术创新过程中,不能偷懒,不能取巧,而要有付出,要有拼搏。我认为,学者做学问,与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并没有什么两样,只要努力在做,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这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1、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5、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
◎
欧阳颀
物理学院教授
对大自然保持一颗童心,跟着兴趣走,“一路看天不低头”。
建立广泛兴趣,但知道适可而止。学习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坚信伽利略的论断:“自然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在专业研究中坚持用定量方法考察任何问题,力戒似是而非的论断。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学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过程,乐在其中。
1、《沉默的大多数》
2、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
3、How Nature Works
4、The End of Science
5、The Dream of Final Theory
◎
席振峰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协同效应产生最大的力量,人文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如此。
1、1970年代一种活页夹封面的长城秋色风景图画
2、Wakefield, B. J.,Organolithium Methods,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1988
◎
马季铭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严谨、务实和创新是我治学的座右铭。成功来自于勤奋。要将大胆创新的思想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1、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学时几乎读遍了这位法国作家的著作,从此激发了对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傅鹰:《大学普通化学》。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激励了我对化学的热爱,对科学理论的评述和对新发现的介绍体现了一个真正科学家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它不仅传授知识,还播种了科学的观点和思维。
◎
潘懋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老话,字面的意思很简单,但对于科学家,尤其是地质科学工作者来说,其寓意则要丰富且深刻得多。
首先是应该虚心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广泛吸纳前人的思想精华,才能够知晓什么是“旧”,也才能够明白去创什么“新”;
其次是要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娴熟的技能,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的“内功”;
第三是要有无险不涉、无高不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乐于科学探索和勇于科学冒险的精神,这一点对于从事地质科学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第四是必须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态度。
总之,对大自然没有强烈而浓厚兴趣的人,没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毅力的人,没有自甘“劳筋骨、饿体肤”思想准备的人,是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是没有希望登上地质科学顶峰的。
路明等:《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1933年
C.B. 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1958年
H.G. Reading,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1978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1985年
◎
徐筱杰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自1960年以来,我在北京大学从教五十余年,在北大教学、科研的岗位上面对着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不仅仅要教知识,更要教书育人,我一直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努力再努力。今天看到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作为一名北大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你的教学更精彩。科研需要积累、追踪文献掌握最新动向,也需要敏锐的观察,发现问题,敢于创新与坚持不懈的扎实工作,要有高的起点、高的目标及高的标准,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并且体现我们的特色。我虽然做得不是最好,但是我一直遵循这样的理念,默默耕耘数十年。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牛虻》
3、《自然辩证法》
4、《化学键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5、《超分子化学(Superamolecular Chemistry)》
◎
物理学院教授
我衷心的感谢北大这块知识与科学的沃土給我的滋润和培养,我从儿时即在五四操场(城内红楼)玩耍,燕园、清华园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使我终身难忘。特别是我有幸在改革开放之初再次进入北大,成为我国知名学者虞富春先生、陈佳洱先生的研究生。乘科学春天之风,得名师教诲指导,使我的学业、学风大有增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累创新、坚持不懈是指导我的信条,为北大、为国家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是激励我和我的同事们的动力。
1、唐诗、宋词
2、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4、雨果:《九三年》
5、欧·亨利小说选
◎
赵新生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科学所寻求的是真,它崇尚探索和创新。此外,科学同样要贯彻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在科学中的贯彻,中国的科学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只能是一句空话。我敬佩那些在几千年延绵不断的人类文明中陶冶出来的伟人。他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所成就的事业,还在于他们人文精神的光辉,让后人感动的更在于后者。
关于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很难总结。以下是在20岁之前的思想成长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些人物(以历史为序):
国内:诸葛亮、鲁迅、毛泽东、周恩来;
国外:斯巴达克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
周乐柱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我的科研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根据所研究的实际问题所涉及的物理规律和特殊情况,建立恰当的物理数学模型,然后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析的或数值的)去求解该问题,得到数学解后,再回到工程实际问题,看得到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或是否能揭示或解释新的现象或规律。这个过程可简记为“物理-数学-物理”。在这一过程中,起点是简单而优美的(例如麦克斯韦尔方程或由它推导出的矢量波方程),终点也是简单而优美的(例如复杂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曲线),其中的过程则是复杂而曲折的,其中需要严格的数理逻辑,繁琐的编程计算,困难和挫折再所难免。然而正是这些复杂和曲折增加了研究的好奇心和兴趣,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增加了我们到达终点时的胜利感和乐趣。
1、福里斯,季莫列娃:《普通物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前者给了我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式,后者使我在数学基础方面得到强化训练(我和当年的许多同学一样,做了其中的几百道题),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使我终身受益。
3、Waldron, Theory of Guided Electromagnetic Waves,中译本,人民邮电出版社,1977
4、R.E.Collin,Antennas and Radiowave Propagation,McGraw HillBook Company,1985
是它们把我从泛物理领域引入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开辟了专业研究的新天地。
5、Andrew E.Peterson,Scott L.Ray,Raj Mittra,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s,IEEE Pres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这是是我近十年来经常翻阅的专著之一,其中既有基础理论,复杂的计算公式,又反映了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
魏坤琳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学习对我而言,已经远远超越了在学校学习的范畴。获取好成绩、得到好工作,可以是学习的外在动机。但我用心去读书和做科研却是由对大自然规律的好奇所驱动。目前认知科学发展迅速,它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人类学、教育、哲学等几大学科,为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引导人类未来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大的范畴之下,需要阅读的书籍很多,我只能列出一些对我自己的学习有所启发的书籍。
1、《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史蒂芬·平克写的有关心智的综述性著作,虽然其思想侧重于把人的心智当成计算需求的产物,因此有其稍微偏颇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本激发对心智奥秘兴趣的经典之作。
2、《超越智商》:凯斯 E. 斯坦诺维奇写的一本有关人类理性思维的书,他结合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成果,反思了智商或者聪明的定义,对我们了解人的思维、教育、个人发展有启发作用。
3、James Gleick,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有关混沌学(或者复杂系统,巨系统学)的一本非数学的入门书,写得精彩。对复杂系统特性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构建看待社会、生命系统、互联网等复杂系统的正确方式。
4、《象与骑象人》:是一本心理学的极佳的入门书,借用了人的心智的外显和内隐组块的隐喻,结合了认知科学诸多研究成果。作者的视角偏积极心理学,因此对人的生活态度也启发很大。
5、《人类简史》:简短但是跨度很大的一本有关人类历史的书。其实,作者的观点在很多其他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进化学家中都能找到出处,但是不代表作者没有原创性。他原创的核心是把诸多学科串在了一起,展示了人类发展的某些脉络。不仅能拓展知识,对拓展思维(宏大叙事,跨领域知识结合等等)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
朱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科研是一项挑战极限的活动,不仅是对人类知识前沿和智力极限的挑战,也是对仪器手段极限的挑战,很多科研活动,需要在低温、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中进行,因此也是对人类体力极限的挑战。正是因为对极限的挑战,使得科研本身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而如何将这一挑战极限的活动变为有价值的新的知识,则离不开胡适先生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之道。对于环境科学这一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的学科来说,就是要强调对事实大量的观测,特别是在极限条件(如仪器检测的极限、性能参数的极限)下对未知事实的观测,以及善于从观测事实中发现能揭示新的知识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然后通过小心地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
1、Fundamental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tmospheric Chemistry
2、《鲍林传记》
3、《光荣与梦想》
4、《悲惨世界》
5、《老子新释》
◎
刘文剑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不长,但已深深感受到其中的甘与苦。记得在发展BDF程序之初曾遇到很大困难,对一些体系所得结果与文献有很大差异,但又找不出程序的问题。这期间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发表文章,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我仍然咬紧牙关坚持,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以为非常精确的差分数值基对高角动量轨道并不精确,需要做进一步校正。其后,BDF的发展变得一帆风顺,有关文章受到审稿人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现在, “BDF”已成为他人引用的标准缩写,有关结果被公认为是该领域的基准(benchmark),以验证其它近似方法的可靠性。这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虽然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盛行于科技界,科学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发展理论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文章的数量。我们完全有信心将BDF程序发展成效率高、功能全、有自己特色的国际知名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包,从而为改变我国理论化学强烈依赖国外商业软件的局面做出重要贡献。
1、I. N. Levine, Quantum Chemistry (4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1).
2、R. McWeeny, Method of Molecular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i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2).
3、Attila Szabo and Neil S. Ostlund, “Modern Quantum Chemistry: Introduction to Advanced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Mineola, New York, 1996.
4、金庸:《鹿鼎记》
5、金庸:《天龙八部》
◎
周一星
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研究关系重大。当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系统误差”时,我能意识到问题所在,这时需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追风、说真话的勇气,需要不怕被冷落、不怕坐冷板凳的精神,让时间来做结论。
1、《资本论》
2、《中华地理志经济地理丛书》
3、侯仁之:《步芳集》
4、[美]R.Northam, Urban Geography
5、[英]H.Carter, 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
◎
王忆平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从历年来的治学中,感受到我们的教学方法还是容易对我们的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形成一种束缚,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知识分子”、“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如何冲破以上束缚,一直是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科学家做研究、发现科学问题往往不完全依赖于课本上的知识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相反这些知识往往束缚科学问题的发现),而是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实验过程中的联想和直觉。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批判性地进行研究。在这一点上,我的学生感触很深。我们实验室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都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取得的。只“实践”(做实验)不会“认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消化)不行,“认识”后还要再实践、再认识,要避免“想当然”,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研究才能够像一棵常青树。
任何一本书我一般都是从后面往前看,学术论文我喜欢先看它的讨论部分,我认为这样有助于提高想象力和认识能力。这种习惯的养成也许与我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相关性。我们做生物学研究的,都是先看到生命现象,然后再研究它产生的机理。
◎
师说往期栏目,点击下方标题即可查看~
书单再袭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2.0
文字: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李涛、侯雨杉、郑方圆
责任编辑:赵雅楠、杨燕燕、蔡翔宇
图片提供者:曾亮、符策皓
排版:侯雨杉、张艺璇